夏天是蛇类活动频繁的季节,尤其是在野外或草丛中行走时,被蛇咬伤的风险也随之增加。被蛇咬后,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,甚至危及生命。很多人对蛇咬伤的后果和处理方法并不了解,导致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。那么,被蛇咬后到底会有什么后果?又该如何正确应对呢?
1.感染
无毒蛇咬伤通常不会造成严重伤害,但伤口可能引发感染。症状包括轻微疼痛、红肿和出血。如果清洁不及时,细菌可能进入伤口,导致化脓或其他并发症。
2.局部组织损伤
毒蛇咬伤后,伤口可出现红肿、剧痛、水疱或血疱,甚至组织坏死、溃烂。愈合后可能遗留瘢痕,影响肢体活动功能,严重时需手术清创或截肢。
被蛇咬伤后,务必保持冷静,避免快速奔跑或剧烈运动。因为急速行动会加速血液循环,致使毒素更快扩散至全身,加重中毒症状。应尽量减少活动,原地等待救援或缓慢移动至安全地带。
2.固定患肢
可用布条、绷带或身边的衣物,在伤口近心端约5-10厘米处轻轻绑扎,以减缓毒素随血液流动的速度。绑扎力度要适中,每15-20分钟需放松1-2分钟,防止肢体因血液循环受阻而坏死。
在野外徒步、露营等活动时,务必穿着工装裤、速干裤等长裤,以及登山靴、运动鞋等封闭性鞋子。长裤可覆盖腿部皮肤,鞋子能保护脚踝,减少草丛、灌木中蛇类直接接触皮肤的机会,从物理层面降低被咬伤风险。
2.使用驱蛇工具
夜间出行或穿越草丛时,随身携带强光手电筒,照亮路径以便及时发现蛇类;也可携带硫磺、雄黄等成分的驱蛇喷雾,沿行进路线或露营地周边喷洒,利用气味驱赶蛇类,提升在高危环境中的安全性。
3.远离蛇类栖息地
蛇类偏好栖息于池塘、溪流旁、灌木丛、废弃洞穴等潮湿、阴暗且食物丰富的环境。野外活动时,尽量避开这些区域,选择干燥、开阔的路线,减少与蛇类偶遇的概率,从源头降低被咬伤的可能性。
被蛇咬伤的后果可能从轻微不适到致命危险不等,关键在于及时处理和就医。无论是毒蛇还是无毒蛇咬伤,都不容忽视。掌握正确的急救知识,能够帮助我们在关键时刻保护自己和他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