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“食脑虫”这个词频繁出现在新闻中,引发了公众的恐慌。这种寄生虫的传播途有哪些?只有呛水了才会食脑虫吗?
并非只有呛水才会感染食脑虫。食脑虫主要通过鼻腔黏膜侵入人体,除呛水外,在受污染的水域游泳、潜水,或用被污染的水源冲洗鼻腔,甚至接触携带病原体的潮湿环境等,都可能让病原体通过鼻腔进入体内引发感染。呛水只是可能增加感染风险的情况之一,并非唯一途径。
并非如此。虽然大多数病例是因为在受污染的湖泊、河流或温泉中游泳时呛水而感染,但也有其他传播途径:
1.用不洁水源洗鼻
有些人使用自来水或井水进行鼻腔冲洗,若水中含有食脑虫,就可能通过鼻腔进入大脑。建议使用煮沸放凉后的水或无菌生理盐水洗鼻。
2.接触被污染的土壤或水体
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,食脑虫也可能存在于土壤中。儿童玩耍、农民耕作等过程中若接触到污染源,并用手揉鼻子,也存在感染风险。
3.供水系统污染
极端情况下,如果城市供水系统受到污染,且未经过有效消毒处理,居民使用这些水洗鼻或沐浴也可能导致感染。
1.避免接触不洁水体
自然水域如未经消毒的湖泊、池塘等可能存在食脑虫,应减少在这类水域中嬉戏、浸泡的机会,降低接触病原体的风险。
2.游泳时做好防护
选择正规且经过消毒处理的泳池游泳,潜水、跳水时可佩戴鼻夹,防止水体进入鼻腔,减少病原体侵入的可能。
3.使用清洁水源冲洗鼻腔
日常洗鼻或清洁鼻腔时,需确保所用水源为煮沸冷却后的水、瓶装矿泉水等清洁水源,避免使用未经处理的自来水或自然水源。
食脑虫虽然罕见,但危害极大。它的传播并不局限于呛水,日常生活中的用水习惯也可能埋下隐患。